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與生態發展

時間:2025-09-23

作者:CIPAC

分享: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重塑了版權生態,推動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短視頻創作、網絡游戲和動漫產業快速崛起,但也帶來了版權保護挑戰。9月12日下午,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舉辦“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與生態發展”專題論壇,來自政府、法院、高校、企業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問題和創新生態構建,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陶主持該論壇。


中國版權協會原理事長、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閻曉宏在致辭中表示,在數字經濟中,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戰略性的資源。數據是知識和信息的載體,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中涉及的著作權如何授權、如何使用等問題,得到各界廣泛關注。在政策層面,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數據二十條”,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和利益保護制度,今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現在應當討論的是,如何構建并落實適配人工智能發展的數據產權和版權制度,如何推動公共財政資助項目形成版權內容,依法合規開放,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數據成本補償和收益分成方式。


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超在致辭中表示,數字版權保護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題。知識產權出版社致力于成為支撐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數字技術與知識服務專業機構,做中國知識產權服務的引領者和現代出版創新的探索者,在版權保護領域具有與生俱來的基因。出版社大力發展融合出版,積極布局AI+出版融合系統,打造AIGC編校助手平臺,建立自主運營的電子書發布平臺,推動實現版權的孵化、出版、運營、保護,推進版權輸出,助力講好中國版權故事。積極拓展知識產權全領域服務,圍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各環節,成功打造了知識產權大數據與智慧管理平臺、專利價值評估系統2.0、高價值專利挖掘培育系統、專利文獻機器翻譯系統等,打造創新服務生態圈,有力支撐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同方知網數科數據要素與數字出版中心總經理謝磊表示,出版的本質是知識服務,核心價值是個人知識社會化、無序知識有序化,AI將重構出版流程和模式,人機協同實現真正的數字出版轉型。他以同方知網與華為共同打造的華知大模型為例,其是央企首批通過雙備案的大模型之一。他認為,AI大模型對各行各業的重塑及對高質量數據的需求,都給出版機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以華知大模型為底座,知網提供了系列AI工具、共建行業大模型及出版機構數據要素化治理的整套解決方案,賦能出版融合,促進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有限責任公司法務部(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鳳杰圍繞“數智時代版權保護的變與不變”展開了演講。他認為,版權具有科技基因,隨復制傳播技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三百多年來,版權全面擴張,版權保護發生了系列顯著變化。數字時代以來,版權保護的重心正在由復制權控制轉向傳播權控制。數智時代,人們的創作潛能空前加強,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數量空前增加,版權歸屬的認定更加復雜,訓練數據的版權保護問題日益凸顯,深度融合呼喚版權保護全面變革;與此同時,版權保護還有諸多不變,主要包括:保護獨創性智力成果的初心沒有變,平衡相關各方利益的任務沒有變,尊重權利人意愿的傳統沒有變,相關侵權判定規則沒有變,版權保護的有限性沒有變。


北京師范大學數字出版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萬安倫分享了對AI生成內容版權問題的思考。他表示,要基于內在生產機制的可版權性和基于外在表達形式的可版權性進行考慮。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具備版權主體資格,但其生成的內容若具有獨創性屬性則符合可版權性要求。對于如何化解數據訓練的侵權風險,數據訓練中使用作品行為的合法性問題非常復雜,既要依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看是否構成侵權行為,也要根據《伯爾尼公約》規定的“三步檢驗法”看是否構成合理使用。他最后對AI生成內容進行了觀點概況:探索精神,審慎態度,靈活務實,支持激勵,利益平衡。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一庭法官張倩關注涉平臺責任著作權糾紛的審理難的問題。她表示,涉平臺責任著作權糾紛的審理難點主要包括事實查明的困難、法律適用的困難、責任認定的困難。她認為,平臺責任認定的核心問題,一是對平臺責任規則體系的理解,二是對平臺“明知或應知”的認定,三是對平臺“必要措施”的認定。比如對于第一個問題,她認為,應當以侵權法上的過錯原則作為理解網絡服務提供者幫助侵權責任的基礎,《民法典》1197條的“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以及1195條的權利人“通知”,均是判斷網絡服務提供者過錯的具體規則。


中文在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服務部總顧問閆芳介紹了該公司的版權維權案例。她表示,數字時代,內容創新產生的版權問題、黑灰產盜版問題、人工智能帶來的版權保護問題等不容忽視。她建議,加強數字版權保護,要加強版權管理,也要強化版權服務,通過技術創新賦能數字版權保護。同時,還要共建產業版權聯盟。中文在線堅持開放合作,協同共建版權保護生態。2005年7月9日,中文在線反盜版聯盟在京成立。2005年至今,中文在線主導內外部維權案件超萬件,涉案著作權作品10萬余部,累計獲賠金額數億元,為數千權利人提供知識產權服務。


騰訊在影視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視頻版權維權負責人譚乃文以“內容產業的發展、挑戰與保護”為題進行了分享。她表示,目前,“播出即盜版”成為影視行業常態,部分主流短視頻、瀏覽器、網盤乃至電商等平臺,已成為侵權盜版傳播的重災區。她認為,要加強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一是對于影視作品的侵權治理的屏蔽、過濾、攔截措施,平臺權利義務統一,注意義務與平臺服務性質、方式及引發侵權可能性大小等因素要一致。二是讓判賠金額與侵權巨大違法獲利、權利人高額損失相一致。三是積極適用懲罰性賠償,讓判賠金額與侵權巨大違法獲利、權利人高額損失相一致 。


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法務總監劉佳欣表示,知識產權保護的破局之道是完善制度,遏制惡意訴訟。她給出了具體意見:一是要明確法律預期:堅守“避風港規則”初心,鼓勵平臺版權治理優化的技術創新和實現;司法妥善適用法律,統一裁判尺度,明確規則指引,以技術和產品邏輯為依據,明確措施內涵,做到語義統一,避免同案不同判;鼓勵行業協同,提升整體行業保護水位。二是要遏制惡意訴訟。建立黑名單機制,探索同類案件的禁訴令制度,有效震懾“職業訴訟”。三是要構建共治機制,推動權利人、平臺、行業內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聯盟,降低維權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實現共贏。


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來出書”融合出版平臺副總監田姝以“數字時代的圖書版權保護與版權運營”為題進行了演講。她表示,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與運營,既是技術創新的競賽,更是生態構建的協同。面對AI帶來的挑戰,始終要堅守內容品質,擁抱技術創新,既要用區塊鏈+法律鑄牢防護墻,也要以主動授權+IP開發激活版權價值。她希望業界攜手構建創作有保護、交易有規范、開發有收益的良性生態,讓更多的作品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