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專利轉化運用,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時間:2024-09-20

作者:CIPAC

分享:

知識產權一頭連接創新,一頭連接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推動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助力。如何通過加強知識產權的轉化運用,激發創新主體的創造活力和轉化動力,打造出更多品類的專利密集型產品,提升專利市場價值,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9月13日,第十三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舉辦以“加強專利轉化運用,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主題的論壇,論壇分為上下半場,主題分別為“提升專利價值,推進轉化運用”“構建運營生態,提升產業水平”。論壇上,與會專家聚焦知識產權運營生態的構建,倡導將專利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動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增添動能。


論壇上半場由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黃武雙主持,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沈黎萍首先進行了主題演講。沈黎萍表示,陜西省科教資源富集、工業體系完備、創新實力雄厚,但與此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民營經濟欠發達、外向型經濟不活躍等問題不容忽視,如何揚優勢、育新機,加快破解科技和產業脫節的難題?她認為,可以從五方面著手:以智為先,培育高價值專利;平臺借力,推動專利轉化運用;聚焦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服務升級,持續優化創新環境;人才引領,打造知識產權專業化隊伍。



如何打造高質量專利組合,推動高價值轉化運用?中國貿促會專利商標事務所所長、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AIPPI)中國分會會長龍傳紅建議,創新主體要以專利轉化運用為導向,建立適合自身的專利管理模式和制度,同時,要重視專利的保護和運用,掌握專利檢索、預警、挖掘、布局等基本能力。創新主體也可以嘗試尋找專業水平高和信譽度良好的服務機構進行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創新主體即便是同外部機構進行合作,仍要加強雙方之間的交流,強化內部培訓,提高發明人的意識,提高技術交底書的質量。他指出,對于國外企業而言,則是要更加關注中國的專利實踐。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運營體系處處長陳明媛介紹,去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該方案明確部署要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同時要兩端發力,提升專利質量,加強政策激勵。今年1月份,八部門聯合出臺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對全國高校、科研機構134.9萬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89.3萬件進行盤點,經高校、科研機構篩選進入轉化資源庫發明專利67.8萬件。搭建高校和科研院所存量專利盤活系統,廣大企業可以通過系統實現專利精準匹配和對接。



關于如何利用知識產權創造戰略價值,國際許可貿易工作者協會會長、TactoTek公司總法律顧問索妮亞·倫敦分享了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價值驅動型知識產權管理,即主動利用知識產權創造收入和其他好處,從第三方處獲得盈利;第二種是排他模型,這個模型對于很多制造業公司而言非常重要,這類企業積極主動利用知識產權的目的是為了在市場上創造排他性的公司地位;第三種是防御性地利用知識產權來降低或者消除第三方知識產權項下的責任義務。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法務部副總裁、重大項目部部長沈弘飛的演講主題是“加強市場化專利轉化運用,促進高質量開放創新”。他表示,加強市場化專利轉化運用,將促使專利包構建聚焦高價值專利,促進創新聚焦高價值技術,也將促使產業普遍達成許可,促進創新成果有序共享和開放創新,形成創新合力,最終助力產業做大、做強。與此同時,加強市場化的專利轉化運用,需要全體產業的參與者和第三方專業運營機構的積極參與,構建公平合理的產業創新規則。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部知識產權室副經理權順強分享了中國石化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運營實踐的經驗。具體包括建立以重大需求為導向的聯合攻關機制,助力成果轉化推廣;建立較為科學的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為成果轉化打牢基礎;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建立較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激勵機制等。



高通公司副總裁、法律顧問克里斯·朗曼表示,高通公司致力于創新,通過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戰略性運用,獲得了保護其技術的重要專利。這些專利不僅幫助高通公司定義并創建了具有關鍵性規模的生態系統,還為進一步的研發提供了資金支持,這種良性循環持續至今。在強大、穩定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供的長期保障的基礎上,高通公司的研發投入已累計超過950億美元,通過部分由許可費資助的開拓性研究,研發團隊解決了一些復雜的問題,這是一條值得被其他創新主體效仿的高價值專利培育路徑。


Lot Network公司副總裁、國際許可貿易工作者協會美國&加拿大分會理事會成員山姆·威利介紹,防御性專利許可策略使用策略性許可來降低企業被專利主張實體(PAE)起訴的風險,或者減輕被專利主張實體起訴的影響。防御性專利許可平臺正是幫助企業管理和降低與非專利實施實體和專利主張實體訴訟相關風險的平臺,主要包括主動防御平臺和被動防御平臺、營利性平臺和非營利性平臺。而Lot Network作為世界最大專利許可平臺之一,擁有4400多個成員,Lot Network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社區,提供了一個中立的平臺,讓一些公司來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而探討解決方案。



論壇下半場由中國貿促會專利商標事務所副所長、中國許可貿易工作者協會會長原紹輝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盛鑫軍首先以“持續綜合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行了演講。盛鑫軍表示,上海交通大學主動擔當,勇于改革,促進成果轉化,通過“小切口、大突破”的系列改革試點,解綁了一些制約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細繩子”,系統解決了“不能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具體而言,包括建成“一門式”管理服務體系,打造成果轉移轉化專業隊伍,創立技術轉移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體系,構建成果轉化國資單列管理新模式,“海納百川”構建靈活多樣的成果轉化模式,破除專有技術轉化后個稅減免的制度障礙,建立人事、國資、審巡配套保障政策,建設“上海交大-大零號灣”科技創新新形態等。


談及汽車知識產權運營及轉移轉化現狀,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知識產權分會秘書長王軍雷表示,我國汽車行業單純專利運營較少,轉移轉化主要以自己實施為主,大量車企專利運營占比在5%左右,相比企業擁有的龐大專利數量,單純對外專利運營數量較少,而且車企專利運營多存在于內部公司單位之間的轉讓和許可,內部轉讓許可大多占90%以上。因此,汽車知識產權運營,要形成“技術-專利-產品”閉環,這是推動專利價值實現和專利運營的關鍵路徑,力爭做到技術專利化、專利產品化、產品市場化。


中國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鄉村振興金融部)資深業務經理李洪樹表示,知識產權金融作為提升知識產權運用質效,服務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手段,在充分盤活知識產權價值、激發科技創新潛力、優化社會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銀行立足于自身全球化、多元化、綜合化的經營特點,深耕知識產權金融領域,從金融資源支持、產品服務創新、產業鏈條連通、調查研究分析等四個方面發力,積極探索以金融服務助力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新途徑,推動金融創新與企業發展、產業升級、科技進步有機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科睿唯安知識產權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宋建福表示,在專利轉化運用的全流程中,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數據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從早期的新興技術識別,進而進行專利申請與布局,到后續專利判斷與價值評估,再到最終專利轉化和融合,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節點都需要高質量的數據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因此,不僅需要盤活存量,還要確保現有的專利得到充分地發揮,得以市場化應用,更要高瞻遠矚,做優增量,積極發現和培育新的高價值專利,為企業未來能夠贏得技術制高點打下基礎。


對于如何構建高價值專利池,Sisvel公司高級法律顧問和業務總監斯文·托林格建議,專利池的目的應該是把市場上的參與者匯集在一起,提高專利運營效率。因此,創建一個專利池,需要確保收集盡可能多的利益相關方,收集盡可能多的不同視角。而且還需要了解它們各自的視角,了解哪些企業對這樣一個市場感興趣,哪些公司是看到了市場在不斷地發展,有意愿進行專利運營。另外,構建專利池必須要具備透明度,要有明確的開放條件,去約束專利許可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