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新生態

時間:2025-09-23

作者:CIPAC

分享: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的關鍵階段,知識產權正以“制度供給+技術供給+財務供給”三重作用,成為連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核心紐帶。在推動知識產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如何建立“評估篩選-培育提升-精準對接”的全鏈條機制?如何推動企業構建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與專利池,實現標準與專利協同強鏈?此外,如何讓金融“活水”更精準滋養知識產權轉化,讓服務機構為關鍵技術攻關提供堅實支撐?在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國際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戚湧的主持下,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深化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新生態”論壇的與會嘉賓展開深入探討。


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徐升權表示,開展商標品牌工作要更充分激發它在整個創新生態體系中的作用,也就是要發揮商標品牌,連接創新、法律、市場和社會的工作,要讓它不僅是面向消費者,還要跟創新聯系在一起,甚至跟社會整個福利制度建設都要聯系在一起。商標和品牌是幫助企業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的重要抓手,大家不僅要實現企業的商標品牌紅利,而且還要考慮品牌福利,從而實現商標品牌的功能釋放。


鷹瞳科技公司副總裁吳曉磊表示,公司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做專利、商標布局,從融資到上市,知識產權在其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是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基礎保障,有核心投入才能有創新成果產出,所以公司在算法,知識產權人才包括技術人才、研發團隊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儲備。通過知識產權先行,企業積累了良好的創新儲備和市場認可度。


騰訊集團專利政策負責人王為表示,專利池可以整合一些資源,降低 許可交易成本,提高整體許可效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專利技術轉化運用,優化產業創新環境。在建設運營中,專利池的透明度還需要有一定的提升,包括事前許可階段、事中談判和簽約階段、事后管理運營階段;專利池費率結構需要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善內部合規治理以及設立相應的爭議解決機制,從而形成良性的知識產權循環生態。


數字互聯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吳成劍表示,知識產權即業務是公司主要的商業模式,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研發和創新產生技術成果,然后通過標準化把這些技術成果與整個產業界進行分享。其中,產品實施方把這些技術成果應用于產業,通過支付許可費使創新方獲得回報,而創新方將許可費投入到再創新過程中,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公司在其中開展了大量實踐推進這一循環順利進行。


蒙牛集團科研管理部總監楊暢表示,公司在產品立項之后會進行宏觀的產業分析、競品分析,之后在研發各個關鍵節點,知識產權相應評估人員會及時介入,和研發人員一道對技術進行知識產權評估,開展專利授權后的防侵權風險分析,隨后再進行專利申請。在專利布局后,將企業有價值、高產出的專利轉化到產品中去,從而實現從好專利到好產品的轉化。希望通過知識產權布局及專利轉化,能夠持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高速發展。


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研究發展部副主任程序表示,出版社深耕專利轉化應用環節,建立了不同維度的模型矩陣。相關模型以專利價值評估為核心,擴展到該專利所屬的人才、企業、產業,并在其之間構建數據關聯和轉化通道。以此建立的集模型即服務和智能體即服務為一體的中知慧融平臺,能夠從區域視角出發,實現專利評估、轉化推薦、輔助創新、招才引智等多種功能,為專利轉化事業貢獻力量。


北京智專北斗知識產權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天旗表示,高價專利培育是專利轉化運用的重要一環。開展這項工作時,要以終為始,以高價值專利最終的運營、價值實現為目的,對技術創新、專利布局挖掘、專利撰寫、專利確權各個過程都要關注。一個是高價專利包往往不需要非常多專利,可能是少量專利就能形成良好的專利組合。而高價值專利的知識產權保護作用更強,價值實現也更多,因此對其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