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新技術蓬勃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商標侵權案件呈現出愈發多樣化與復雜化的特征。面對復雜技術手段與新商業場景催生的侵權新形態,行政執法實踐中如何進一步完善調查取證規則,精準規范違法經營額計算?法院如何嚴格依據現行法律法規,緊密結合市場實狀況與消費者認知,作出具有指引性的裁判?電商平臺如何為品牌方構建高效維權通道,助力其維護合法權益?經營主體應如何綜合運用多元化維權手段,系統性維護自身權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品牌保護筑牢屏障?9月12日下午,第十三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之以“探索多元化維權路徑,打造品牌保護新格局”專題論壇上,來自政府機構、司法機構、平臺及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尋品牌保護之道。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法學院副院長、知識產權法院院長袁真富主持該論壇。
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曉鳴以“卓力提升商標保護質效,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題,分享了陜西省在開展商標保護、提升商標公共服務效能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經驗。李曉鳴表示,?商標品牌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加強商標品牌保護和運用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陜西省系統提升商標品牌培育、保護、運用和服務能力,形成了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商標品牌,陜西商標品牌影響力持續強化,以商標為法律載體的品牌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營造出有利于商標品牌建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充分發揮了商標品牌在促進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商標保護工作當前仍面臨著復雜的形勢與挑戰,需要從更多維度去理解和觀察,推動形成司法、行政、行業、企業與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大保護格局。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三級高級法官劉小鵬分享了商標侵權案件裁判的最新司法實踐,闡明法院針對知名程度高的商標、特別是馳名商標或知名品牌,依法給予較強的保護力度、較寬的保護范圍、較高的賠償數額;針對搭知名品牌便車、以隱蔽方式故意侵權、重復侵權、生產銷售假冒商標產品等故意侵害商標專用權且情節嚴重的的行為,法院依法加大司法判賠力度,鼓勵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確保權利人獲得充分足額賠償,彰顯知識產權市場價值,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同時,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種比較普遍的商標侵權情形即市場混淆行為,有的以狹義的商標為依托載體展開,有的延展至商標以外的其他商業標識,如企業名稱、包裝裝潢、域名等,有的甚至以暗指特定關系的廣告代言等來實現,更多的情形是交叉依托各種商業標識實施市場混淆行為,劉小鵬結合具體案件,分享了裁判中的規則識別和法律適用。在互聯網環境下,未經商標權人許可擅自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識,從而損害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劉小鵬結合相關案例分享了法院對網絡鏈接侵權、搜索關鍵詞引流、公眾號或APP賬號侵權、直播場景侵權、域名搶注等網絡環境下商標侵權行為的規制。
樂高中國知識產權法務總監施晴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與實踐,分享了關于打造多元化維權路徑與品牌保護新格局的探索與思考。自1932年創辦并推出第一個木頭鴨子玩具到1958年樂高積木顆粒獲得專利,從1978年推出樂高小人仔到1998年樂高機器人問世,再從2017年樂高生活APP上線到2020年樂高超級瑪麗歐系列上市,樂高產品已銷往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樂高積極與迪士尼、哈利波特、超級瑪麗、西游記等全球知名IP合作,并及時對相關專利、商標和版權等知識產權進行布局,目前累計擁有超過1.9萬件知識產權獲得授權。與此同時,施晴通過分享樂高維權實踐,分享了企業如何通過采取行政投訴、民事訴訟、刑事打擊等手段,全方位地有效維護自身知識產權。
安踏體育用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樊俊偉分享了安踏集團的“點面結合、綜合應對”的維權體系。作為一家全球性公司,安踏集團采取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發展策略,針對不同的侵權類型與行為,采取不同維權應對方案。樊俊偉介紹,安踏集團采取“抓典型打頭部+教育震懾”的打防一體維權策略,并針對不同侵權行為采取全類型全覆蓋、點面結合、重拳打擊的措施。樊俊偉還結合安踏集團的維權實踐,分享了行業維權難點,如線上侵權多發且變化快、平臺主控少、投訴難且審核慢,線下刑事異地管轄難、電子證據獲取難且認定難,訴訟立案周期長、判賠金額低、執行難等,期待政府、平臺、權利人、消費者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營造更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快手電商知識產權保護負責人楊駿超結合快手的發展歷程、主動風險防控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及知識產權線下維權舉措等,分享了對于內容電商浪潮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思考。楊駿超介紹,快手從人(商家信息審查、資質審查、行為與人群特征)、貨(商品圖像與文本識別、商品資質信息識別、商品前置審核、OCR圖像文本識別、假貨特征識別、成交信息識別、神秘抽檢)、場(直播間、短視頻、商品多場景的行為特征識別、圖像與口播識別、實時監播)三個維度出發,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主動風險防控體系,目前已累計核驗商家品牌資質近6萬次,攔截風險商品超11萬件,處置商品萬余件 、違規商家超9500家,售后保障訂單量超250萬單。自2022年建立線上知識產權平臺以來,快手持續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及資源投入,2024年新增權利認證近9000個,環比2023年增長31%;累計受理侵權投訴2.6萬余起,環比23年受理侵權投訴量增加68%。
普盛食品集團法務部副部長胡小東分享了“紅牛”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實踐與經驗。他表示,中國一直是“紅牛”品牌重要的海外投資市場,“紅牛”品牌在中國走過30多年,既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也經歷了長期、復雜的商標維權斗爭。目前,天絲集團在全球擁有1.7萬余件注冊商標,其中在中國注冊的有300余件。得益于中國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政策措施,“紅牛”品牌在中國積極打擊商標侵權行為,通過線上聯動線下,行政查處、民事訴訟、刑事行動三位一體的方式,全面打擊山寨產品、商標侵權產品、假冒偽劣產品,取得顯著成效。自2020年以來,“紅牛”品牌已累計在華投資逾43億元,先后在四川、廣西等地建設生產基地,未來將繼續加大投資,持續擴展在華業務布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共建國家共享發展機遇。
匯仲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知識產權爭議解決業務負責人蘇志甫以“數字時代品牌維權的‘破’與‘立’”為題,分享了數字時代品牌維權面臨的困難與破解之道。他表示,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侵權行為逐漸呈現出隱匿性(主體難溯源)、跨域性(范圍無邊界)、技術性(手段高隱蔽)的新特征,受這些特征影響,侵權手段持續迭代、打擊難度顯著遞增,品牌保護也隨之陷入與仿冒等侵權行為之間持續拉鋸的“貓鼠游戲”。而有效的品牌保護,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如何構建一個全面、系統、前瞻的品牌保護體系,同時有效識別、評估和控制各類風險,已成為企業管理者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他建議,數字時代的品牌維權必須打破舊有思維和模式,建立起以技術為驅動、以法律為保障、以管理為基礎、以生態為協同的立體化、系統性新范式,從被動的權益捍衛者轉變為主動的價值構建者和生態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