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是連接創新與產業的關鍵紐帶,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面對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要求,如何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與保護體系、運用體系形成協同聯動,如何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如何依托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新場景?9月12日,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舉辦以“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分論壇。論壇上,來自政府部門、專業公共服務機構、創新企業的10位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需求導向供給、數字化轉型三大核心議題深入研討,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賦能產業創新貢獻實踐經驗與前沿思路。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楊帆從宏觀層面介紹了國家知識產權局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發展需求,全面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效能提升取得的顯著成效,并從深化普惠服務供給、加強重點領域服務供給、打造數字化服務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議。楊帆指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對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要求,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必須要站穩人民立場和服務國家大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作為知識產權全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在優化資源配置、激勵創新和賦能產業等方面的功能,為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提供普惠均等、精準可及的匹配性服務。
論壇首個研討主題聚焦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由北京、福建漳州兩地知識產權局負責人分享地方實踐經驗。
北京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蔡鑫介紹,北京以“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統一窗口”為指引,構建“1+17+N”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1”為市級公共服務中心,“17”為區級中心,“N”為111家工作站),實現普惠下沉、資源整合、響應高效的服務格局。下一步,北京市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將從持續深化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AI賦能、加強基層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強重點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4個方面持續發力,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高效、便捷的服務。
福建省漳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黃慶華則聚焦企業維權痛點,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益企維”多元協同機制的創新實踐。針對線上侵權取證難、跨區域維權成本高、調解協議執行難等問題,漳州推出“益企證”零成本取證存證平臺,建立跨19省56地市的協同維權網絡,深化知識產權部門與法院協調聯動,促使企業維權流程與時間較傳統模式大幅壓縮。該機制成效顯著,已經被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先進經驗向全國推廣。
在構建需求導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主題環節,參會代表從不同維度,分享了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的實踐路徑。
中國移動專利中心主任賈曉輝介紹,作為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和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中國移動以服務自身到普惠產業為路徑,通過發起信息通信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推動中國企業主導國際專利池規則制定、搭建“魯班橋”成果轉化平臺、推出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探索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服務的融合應用等方式,服務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所,讓創新成果更好賦能千行百業。
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館長張盛兵分享了學校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助推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的實踐。西北工業大學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等改革為制度基礎,構建了貫穿科技成果全周期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該體系通過“學科服務+知識產權”雙軌模式,深度嵌入科研團隊,為其提供專利導航、高價值專利培育等服務,并成功支持多個項目實現軍民轉化和產業化。
廣州實驗室成果轉化部部長梁萍聚焦生物醫藥領域,介紹了實驗室推動科研項目全過程知識產權管理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做法。實驗室從立項前技術查新、立項時權屬約定,到執行中專利挖掘、結題后實現轉化,全流程把控專利質量,其發明專利授權率高達94.8%,為專利轉化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實驗室還建立概念驗證中心,推動“樣品—產品—商品”加速落地。
江西省吉安市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負責人王靜介紹了吉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模式。吉安針對中小企業集中、資源有限的現狀,由政府搭臺建立一個服務總樞紐,聚焦供需雙輪驅動深度整合各類資源,并形成企業需求、服務資源和供需匹配三張清單,進而開展供需精準匹配。該模式為同類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公共服務新路徑。
在打造數字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主題環節,國家知識產權局與知識產權出版社代表,分別從國家平臺建設與行業轉型視角,闡述了知識產權服務數字化發展方向。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信息化處處長呂亮介紹了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情況。該平臺于今年3月正式上線,整合了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各類知識產權業務,提供政務服務辦理、信息查詢檢索、數據開放共享及綜合管理等服務。平臺匯聚超400項基礎數據,建設了28個重點產業專題數據庫。未來,平臺將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強與地方平臺的協同與數據共享,推動構建全國一體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
知識產權出版社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朱欣昱提出,AI正在推動知識產權服務向“自服務”模式轉型,它能大幅降低專利檢索、申請評估、轉化運用、出海保護等服務的專業門檻,有效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拓寬服務邊界、實現服務普惠化。它既是低端服務的競爭者,又是高端服務的輔助者和協助者。他表示,出版社將積極整合AI工具、專家系統和數據資源,構建“自服務”與“精服務”雙軌體系,以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數字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