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AI機遇,直面IP挑戰

時間:2024-09-24

作者:CIPAC

分享:

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AI)技術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核心,為多個行業提供了關鍵驅動力。在AI技術展現巨大行業前景的同時,知識產權問題也充滿未知和挑戰。9月14日,第十三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之“知識產權,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分論壇的第二部分召開,該部分論壇以“錨定AI機遇,直面IP挑戰”為主題。多位來自政府部門、科技企業和高校院所的負責人針對AI產業發展、AI技術機遇與難點、知識產權在服務AI產業創新上的發展趨勢和前景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中科院知識產權研究與培訓(中心)負責人宋河發主持該部分論壇。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審查指南處處長詹靖康就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專利保護、法律制度等領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進行了分享。他指出,AI技術在算法、算力、數據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推動了第三次技術革命。當前的AI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但未來有望發展為通用和超人工智能。AI帶來的法律問題,如民事代理、產品責任、侵權糾紛等,需要立法及時應對。歐盟已推出人工智能法案,中國也在制定相關立法。專利方面,人工智能創新在應用層面具有優勢,審查標準的調整反映了產業的需求。人工智能時代面臨的挑戰包括發明人的認定、保護客體的調整及AI生成內容的專利保護等復雜問題,應慎重應對這些變化。


論壇上,百度集團專利事務部總經理崔玲玲就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快速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她介紹了生成式AI在法律、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并展示了AI如何在產業中落地,特別是在教育、能源等行業的應用。她表示,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知識產權行業需要關注AI如何重塑現有的規則與制度。例如,發明專利制度可能需要重新考慮AI在發明中的角色,特別是當AI參與到創新過程中時,如何定義發明人以及AI的法律地位。今年7月發布的一個生成式AI的專利態勢報告顯示,自2017年以來,生成式AI的專利數量增長了8倍,2023年公布的專利數量已占總數的1/4以上。這顯示出AI技術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潛力巨大。她提到,人工智能的專利只有通過應用于實際產業,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尤其是在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方面。百度通過專利的轉化和運用,成功復蓋了多個行業,并探索了專利賦能基地等模式,展現了AI技術與知識產權結合的實踐效果,推動了產業智能化發展。



中科馭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硬件系統部總經理袁曉飛介紹,中科馭數作為一家硬件芯片創業公司,致力于DPU芯片的研發和生產,DPU芯片廣泛應用于網絡、數據中心、金融計算等領域。公司在DPU領域擁有領先的研發實力,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獎項和認證。他表示,中科馭數已申請超過600件專利,其中近200件專利獲得授權,公司還參與了多個DPU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他表示,AI發展的兩大核心要素是數據和算力,為適應算力需求,數據中心和云架構不斷發展,未來以DPU算力芯片統一調度資源。中科馭數打造了豐富的產品矩陣和軟件開發系統,搭建了云平臺提升網絡和存儲性能,相關DPU產品已在多個場景落地。未來,中科馭數將繼續在DPU核心技術和底層架構領域進行探索,推動技術創新,并致力于為中國的算力基座提供更多優質選擇。



匯仲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高級顧問、知識產權團隊負責人蘇志甫分享了有關AI領域的知識產權訴訟的動向和一些應對策略。他指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領域的知識產權糾紛也愈發頻繁,特別是涉及模型抄襲、商業秘密保護和數據來源合法性等方面。科技產業的發展階段與知識產權糾紛的增加密切相關,而AI領域正處于這種糾紛爆發的前夜。在AI技術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十分廣泛,包括數據、算法、模型和應用等層面。糾紛類型涵蓋專利、著作權、商業秘密等,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核心技術,還涉及如何合法使用和保護數據。數據來源的合法性和商業模式的合規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風險點。例如,大規模爬取數據可能會侵犯他人權益,AI模型的設計可能對原網站內容產生替代性。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從侵權風險防范和核心技術保護兩個方面入手,確保技術和業務操作的合法性。總體而言,AI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持續關注和適時調整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法律環境和技術進步。



大模型是什么?阿里云智能集團高級總監王惠琨帶來了他的答案。他指出,大模型就是發展到當下這個階段,人類對于知識的一個更新的處理方式,它代表著對人類的知識進行的一個更大規模、更高效的一個壓縮。在這個壓縮的基礎上,它可以通過大模型的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提供服務,通過它的涌現效應,為各行各業都能夠提供服務。王惠琨從技術角度出發,闡述了大模型如何通過大規模、高效的知識壓縮來服務于各個行業,包括工業、商業、科研和政府管理等領域。他指出,大模型不僅是人機交互方式的革命,還推動了認知體系和計算范式的變革。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也出現了知識產權保護和數據使用的公平性等問題。王惠琨強調,保護知識產權和確保數據使用的公平性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在技術進步的同時,確保對知識貢獻者的權益進行合理保護。


科大訊飛文獻智能業務部總經理張睿指出,國家數據局等部門于2023年發布的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了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科大訊飛緊跟政策,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科研的新模式。科大訊飛推出的“星火科技創新賦能平臺”主要包括三個應用場景:知識獲取服務、科技情報服務和科研實踐輔助。該平臺利用科技文獻大模型,提升科研信息檢索效率,簡化成果獲取和論文分析;自動化工具提升了情報監測和報告生成的效率;在科研實踐方面,優化了選題、研究路徑規劃及實驗驗證過程。張睿表示,該平臺展示了科大訊飛在科技創新和應用方面的突破。



京東集團法律合規與知識產權部專利總監于巖介紹了京東在人工智能技術及專利賦能方面的工作成果。他表示,在科技創新驅動下,京東堅持基礎研究+產業應用雙輪驅動模式,在人工智能等領域持續創新投入。京東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物流、零售、大模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如物流配送效率提升、智能預測與捕獲技術、發布大模型并在內部場景落地應用等。他通過實例介紹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包括商品主圖生成、AI增長營銷平臺、京東健康助手、AI研習外呼、數字人平臺等。他介紹,在專利方面,京東專注于圍繞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布局,通過構建專利神經元和思維鏈,以提升專利的價值和保護技術創新。京東還探索了如何將專利有效賦能到業務中,特別是在技術服務和定制化解決方案的場景中。通過將專利系統與業務系統打通,京東實現了專利管理與業務發展的閉環,進一步優化了招投標流程。他表示,此次分享展示了京東在人工智能和專利領域的全面布局和創新,體現了公司在技術驅動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深厚實力。



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消費研究院院長、科技創新發展部總經理赫建營介紹,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應對安全可信、隱私保護等四大挑戰,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天競”大模型,獲得了市場認可。他提到,公司注重專利申請與技術研發的緊密結合,提出“知研合一”的理念,即將知識產權貫穿于研發全過程,強調每位工程師都是“資產人”,推動技術創新與專利申請并行發展。此外,公司還積極進行海外專利布局。面對AI數據知識產權遇到的問題,赫建營指出,AI和專利領域的高端代理和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數據確權問題尚未得到明確解決,這對AI專利的確權和保護構成挑戰。公司將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與行業共同推進專利標準的制定,同時提升專利質量和授權率,努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